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进教材、进教室、进头脑!dafa8888casino持续推进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2-11-01 17:34:00
dafa8888casino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极为重要的载体。作为高等院校,必须切实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的指示,突出政治站位、历史方位、育人本位,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推动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师生头脑,营造“党委引领学、党员干部带头学、专家学者辅导学、思政理论课教师带动全校师生员工踊跃学”的生动局面。 

  一、突出政治站位,举办专项学习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系统释读党的二十大精神 

  首先,突出政治站位,开展二十大精神专项学习。为准确领会二十大报告精神,学校党委理论中心学习组在二十大开幕会的当天下午即召开扩大会议,学工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全体教师参加,“零时差”地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二十大闭幕后,党委理论中心学习组(扩大)会议再次组织全文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零误差”地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修班。通过学习领会,进一步增强“两个确立”的思想认同、“两个维护”的行动坚定,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动性,明确学习宣讲二十大精神的责任担当。

  其次,突显政治引领,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会既是全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的平台,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我们结合职业院校实际、学生需求,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深度、精准、立体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章节。学校党委要求各教研室、每名教师都要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三进”工作,不断打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金课”。在专题学习二十大报告原文基础上,制度化地举办专题性集体备课会,要求全校党政干部、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增强对二十大报告的学理阐释,形成一系列高质量辅导报告。在此基础上,编写二十大精神主题教学活页,推出一系列导学课和导学课件等资源包,组织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专题辅导,及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读物。

  再次,提升政治高度,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将党的二十大形成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战略举措分成若干专题,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向广大学生全面解读党的二十大的理论内涵和主要成果。专题讲座的议题有:“牢牢把握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通过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企业骨干、行业模范、优秀校友等,结合事业发展、突出实践属性,在系列专题讲座中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为了谁、需要谁、依靠谁。

  二、突出历史方位,提升主题研讨质量,组织师生宣讲,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伟大成就,明确宣告了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希望。这种担当,主要是历史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明确历史方位,增强历史主动精神。

  首先,突出历史方位,把握好二十大精神的历史性主题与历史性意义。为将二十大的主题精神、主体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章节内容有机结合,学校党委理论学习组会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核心任务、发展道路、根本价值、总体目标、基本特征、战略步骤、基本路线、根本动力、战略保障等主题展开研讨,并在集体备课会上进行说课。通过主题研讨,我们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至关重要的历史主题,聚焦其展现的新形态与新制度、新平台与新理论、新主体与新规模、新逻辑与新路径、新时代与新格局。全体教师以历史主动精神,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上走在前列,扎实有效地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工作。

  其次,增强历史担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穿插进行主题研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精选若干教学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唱主角”的学习活动创造了平等交流的学习环境,增加了参与感,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互动作用,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大学生深刻领会“青年强则国强”的历史责任。根据学习二十大精神的总要求并结合职业类院校学生的特点,设置的研讨主题包括:智能制造与大学生的就业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的逆城市化、“一带一路”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机遇、国之大者与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美丽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以此促进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科技人才、法治建设、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全面从严治党等的重大部署。

  再次,发挥历史主动,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坚持辐射引领,发挥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宣讲积极性、主动性。依托学工部、团委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辩论会、青年志愿者、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文化艺术节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思考中国梦和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遴选“电信青马”学生宣讲骨干,成立“电信青马”临时党支部,构建青年大学生二十大精神宣讲共同体。“电信青马”学生宣讲骨干以“听”“读”为准备基础、以“讲”“写”为实施手段,通过每周一次学习交流,每月一次读书沙龙,每月一次轮训以及宣讲前集中训练的模式提升成员讲写能力。“学生讲给学生听”讲出新时代强音,使其成为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沃土。通过宣讲提高大学生宣讲员们的理论水平、演讲和表达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

  三、突出育人本位,细化工作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持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首先,突出育人本位,健全校级学习宣讲工作制度。落实学校党政办、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处、校团委、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学习二十大精神联合工作机制。落实示范课、研讨课、宣讲课、实践课工作方案,精心修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完善督导机制。

  其次,突显育人本职,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从解答学生理论困惑和实际问题的角度,围绕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科教兴国、文化自信等社会热点难点,宣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整个课程与教学设计体系中,我们突出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奇迹”“中国故事”“中国经验”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与日常教学中去,将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原文原原本本地进行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解读,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认知与深度认同。

  再次,突出大思政的“育人”特色,既抓好“思政课程”,又抓好“课程思政”。为持续推进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我们以“一条主线”(中国式现代化)、“两个资源”(学界与企业界人士)、“三种角色”(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设置学习主题、开辟学习资源,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包括:书记校长领衔主讲“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辅导课;“历史方位、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思政理论示范课;“时代之问”思政理论课;“复兴之约”社会实践课;“奋进之路”考察体验课。让同学们从听众变成参与者,在听与看、问与答、讲与演、知与行的真实互动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而转化为青年学子们的思考与行动。

  最后,突显教育合力,发掘并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积极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把网络传播平台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的重要阵地,坚持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22-10-31(001).]。一方面,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开设网上学习二十大精神专题专栏,持续制作并推出新媒体产品,定期开展多样化网上访谈互动,在网络宣传上展现各行各业的新作为、新面貌,营造互动化传播、沉浸式网络学习新气象,形成全覆盖的网络学习新格局。为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立体展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脱贫攻坚、智慧城市、移动支付、C919大飞机、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深刻领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另一方面,遴选学工骨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骨干人员,利用个人微博微信,持续转发、推送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的图文与视频资料,把融媒体时代师生之间的“键对键”互动与传统课堂“面对面”交流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将持续用情、用心、用力,立足课堂主渠道、用好校内多元的大舞台、用活社会大课堂、构建大师资体系,在创新形式、解疑释惑上下功夫,把青年的使命责任讲出来,增强课程的感召力、说服力、互动性、实践性,引导青年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扎实有效地推进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工作。

文/代 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